硬核甜蜜!上海→云南,交大博士携妻儿共赴边陲,护国海疆!
他是学术达人
向往深海,潜心钻研
他是实践能手
学以致用,不断前行
他与国同行
毕业后携妻儿共赴祖国需要的地方
他是船海博士、交大优秀毕业生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王庆虎
王庆虎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博士
2022届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
★
王庆虎师从王德禹教授,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校A档高水平论文,2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国内会议论文。
荣获国家奖学金、黄旭华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
王庆虎已签约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昆明分部,签约沪高校就业协议编号0000002,志在走上科研工作岗位,为我国硬核事业贡献力量。
立志投身海洋
王庆虎从一个村庄一路求学走来,在从边防部队退伍的父亲的影响下,从未见过大海的他一直对大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向往。本科毕业后,之前一直处于“纸上谈兵”阶段而从未接触过船舶建造的他,选择前往中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厂从事船舶结构设计工作,期间王庆虎完整经历了加工车间和设计所的工作岗位。这段在船舶建造施工一线的工作经历,对他后来的科研选择和科研状态都产生了非常基础性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追求更高水平的学识、业务能力以及更宽阔的平台和视野,王庆虎于2016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读研,并在硕士毕业之后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对他而言,来到交大之后,历代造船人的故事不再是只停留在故事中,从黄旭华院士为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而度过三十年荒岛人生的经历到现场聆听朱英富院士带队攻坚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而扬我国威的事迹,从蛟龙入海到万米深潜,从海洋石油981到天鲸号,这些故事是直到他也成为了一名交大学子之后,才使他情怀的种子终于有了落入土壤的感觉,而且理想信念之根在这六年的时间里越扎越深。
所遇皆为良师
进入上海交大读研之初,龚晓波教授是王庆虎学习、科研之路的启蒙导师。龚老师多年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使他的科研工作富有国际视野。让王庆虎记忆犹新的是每周的大组会和小组会(师生1对1讨论),以及组会后龚老师和学生一起沿着学校健步道跑步的经历。
成长之路上所遇众多老师中,他的博士生导师一定是不能缺席的。王庆虎感到无比幸运能够在博士阶段遇到王德禹教授。王老师总是给学生科研和生活上相对充分的自由,对成果质量的把关恰到好处,既高要求又高效率,既能指出问题又能指明方向。除了科研工作,王老师也为学生传授人生的经验。
除了导师,在王庆虎以及所有研究生的成长之路上,还有一个教师团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船建学院学工办的思政老师们。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船旗先锋营课堂以及学院就业启动大会上,思政老师启示研究生们要做出正确选择,“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磨炼科研本领
对王庆虎而言,来上海交大求学之前,能够作为一名从业者参与我国的“海洋强国”事业建设还只是一个理想。来到上海交大之后,船建学院为他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王庆虎的第一个研究对象是血管。研究血管好像和军工科研相去甚远,其实不然,这恰恰为他后面从事船体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他的第一篇论文就被期刊评为了年度优秀论文。到了博士阶段,恰逢某基础加强项目立项,在王德禹教授的指导下,他的研究方向又从流体转向了结构。王庆虎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从理论上建立起复合载荷下薄壁结构两类缩尺畸变模型的统一相似准则,这不仅为船舶结构畸变模型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准则,而且为之提出了标准设计方法。每次节点评审,他的研究报告都会被与会专家领导称赞“交大工作做得不错。”这使他赢得导师认可的同时,也令他决心要使自己所学走向产品。
从此走向深蓝
学校鼓励研究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的王庆虎,与六年前相比,目标更加清晰,更加坚定。他不仅要到西部去,还要到科研的一线工作岗位上去。因此王庆虎选择毕业后前往中船集团第七〇五研究所昆明分部,这既是他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高度契合,也是他专业能力和岗位需求的完美对接。他的妻子也全力支持他的理想,要他坚定追随学校的号召到西部去,小家的奋斗和国家的发展同向而行。
如果说在交大这六年让王庆虎内心埋藏多年的那颗初心使命之种发了芽,他期待有一天这颗种子能够开出花,结出果。他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够用实际成果为交大争光,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翻山越海,探索研究
幸福家庭,与国同行
交大学子,勇毅担当
未来可期
来源: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金雪
推荐阅读
爱,与国同行!